•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科教兴农 激活乡村振兴“一潭春水”

    首页 > 洛阳 > 正文

    日期:2019-10-29 11:07:53    来源:洛阳日报    

    豫西苹果谷沟域经济示范区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乡村旅游畅享采摘乐趣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灵芝种植专家培训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秋日的河洛山乡,果香四溢,一派勃勃生机。
           来到洛宁上戈豫西苹果谷沟域经济示范区,漫山遍野的红苹果挂满枝头,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城市采摘客,演绎了“一亩园十亩田”的价值蝶变。
           走进伊川鸦岭富硒红薯基地,甘甜的富硒红薯被从土里刨出来,地头价就卖到了每斤2.5元,乡亲们没想到“土坨坨”也能变成“金疙瘩”。
           进入孟津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数以千计的草莓大棚鳞次栉比,再过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草莓嘉年华”将如约而至……
           探寻洛阳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密码,我们不难发现,这得益于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农业科教为牵引,造就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当下的河洛乡村,农业科技的源头创新、遍及乡村的农技服务、大量涌现的职业农民,正改变并重塑着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促进沟域经济、富硒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风生水起。
           1 重培育,在产业链上造就新农民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崤山南麓,洛宁县上戈镇是苹果优质产区。霜降之后,这里享誉中原的“红富士”迎来采摘季。上戈苹果之所以好,离不开农业科教带来的两次“革命”。
           时间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上戈镇偏远闭塞、一穷二白。彼时,果树专家何建业把“红富士”带到上戈。此后10多年间,他的足迹遍及当地每一个果园,用群众听得懂、能记住的语言,把技术掰开了说、揉碎了讲,让大家在实践中掌握栽培技艺。“要不是何建业,果园里可能还长着望天收的玉米秆子。”乡亲们说。上戈苹果产业“从无到有”,源于何建业推动的“种植革命”。
           这些年,海升、众森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蓬勃涌现,集合了密植矮化、水肥一体等先进技术和生态采摘、餐饮娱乐等丰富业态,成为现代农业的标杆。“一枝独秀不是春。”如今,当地以示范园为依托,建设“田间学校”,持续开展农民培育,加速复制推广新技术、新理念,带动发展优质苹果种植4.6万亩,掀起了上戈苹果的“技术革命”,从“种植革命”到“技术革命”,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是在产业链上培育农民,让新技术扎根泥土、开花结果。
           近年,我市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106个农民田间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全产业链培育。“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省农广校洛阳分校校长马会丽说。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课堂不同,这里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提升农民素质,把新技术、新理念植入农业,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2 强科技,把新成果“种”在大地上
           连绵秋雨过后,洛宁县小界乡史村塬上的千亩示范方刚刚播下小麦新品种。今年“三夏”,洛阳农林科学院培育的国审旱地小麦新品种——“洛旱22”,就曾在这里创下亩产519.5公斤的高产纪录。大旱之年,旱地小麦产量超过500公斤实属不易。
           科技带来高产量,也带来高品质。在新安县,易发农业公司的樱桃无菌组培车间里,在密密麻麻的玻璃容器中,樱桃幼苗茁壮生长。相比传统扦插、播种育苗,实验室环境下育出的组培苗适应性更强,而且抗病毒、品质高。
           不止于此。作为国家重要农机装备基地,洛阳农机装备的源头创新也让农业生产更具效率。日前,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在洛揭牌,将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提升农机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解决不同区域、不同气候、不同作物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差异化工程难题,让农业生产更加智能高效。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当下,从新品种培育、测土配方施肥,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产品追溯、农业物联网,科技的广泛植入正加速推动农业生产更加高产、优质、高效。
           新品种、新技术只有落实到田间地头,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些年,我市在推动农业源头创新的基础上,聚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畅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真正让农业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植根河洛大地。
           3 助创业,在希望的田野上奋斗出彩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村常见的是“鲤鱼跳龙门”式的离村进城,却鲜见“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如今,随着乡村振兴全面开启,看好农村发展前景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更加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冯亚珂就是返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他的家乡位于嵩县外方山区的三合村,风景秀丽,也曾困顿落后。2016年,冯亚珂在外打拼多年后,返乡开办全村第一家农家宾馆,利用自然生态、传统民居,承接高校和培训机构绘画写生业务。
           从那时起,冯亚珂就不间断参加了农业、人社、扶贫、教育等多部门组织的培训,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思路。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农家宾馆规模骤增,蜜蜂养殖、林果采摘也顺势起步,“写生经济”成绩斐然。
           近年,我市坚持农业、人社、扶贫和教育部门“四路协同”培育机制,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培育制度,加快农民培训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村人才开发转型,精准发力,搭建平台,强化保障,为“归雁”筑巢,让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拼搏出彩。
           实践证明:返乡创业一人,往往能带动致富一方。这些年,孟津的吕妙霞激活了草莓种植,洛宁的李应贤开拓了金珠沙梨产业,宜阳的王喜森让当地艾草种植形成气候……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超过10万人,带动就业达45万人。“走,回乡创业去”已经成为新潮流。
           人才聚,乡村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以农民教育培训为支撑,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做好“返、育、派”三篇文章,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三农”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王勇)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 

    下一篇:明拓农业:庄稼地里“技术宅”
    上一篇:伊滨区舜帝庙村利用闲置用房为村里老人提供照料服务 村里有了老人日间照料中心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