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乡村振兴呼唤高素质农民队伍

    首页 > 洛阳 > 正文

    日期:2019-10-31 10:54:35    来源:洛阳日报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破解“明天谁来种地”问题的有效举措。
           昨日,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我市开幕。本届论坛以“引领·聚焦·融合”为主题,邀请全国“三农”领域专家学者、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代表、高素质农民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谋农民教育培训创新发展之举,共商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之策。
           1 培养高素质农民势在必行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的主人、“三农”的根本。高素质农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承载着中国农业的未来。
           当前,我国农业正加快由传统向现代升级,农业劳动力比例逐年下降,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产业形态新变化、农村社会新变化、农业从业者新变化等都对农民素质提出新要求。
           一方面,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快速提高,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土生土长的青壮年农民,面对的是全新农业,更加依赖有效的组织来充分对接市场。与此同时,随着返乡下乡创业热潮方兴未艾,返乡人员正成为农业劳动力的重要补充。他们迫切需要熟悉农业产业特点、补齐农业知识短板,提高创业成功率,带动更多人才回流农村。
           实践证明,高素质农民生产经营状况带来了良好的效果。论坛发布的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经营纯收入达到每年3.13万元,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万元的80%,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万元的2倍多。
           所以,农民素质提升必须跟上新形势、新变化,才能推动农业发展转到现代农业的轨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2 农民教育培训须提质增效
           “高素质农民往往具备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在论坛上表示,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要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更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外部环境。此外,在农民职业教育方面要舍得投入,激发农民学习进步的内生动力。
           基层农广校是农民培训的主力军。洛阳市农广校校长马会丽认为,要以提质增效为支撑点,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内涵。教学设计上要注重逻辑性、针对性、互动性、直观性、引导性“五位一体”。同时,因地制宜编写实际实用、适合本地的配套教材,注重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让每一个学员都参与课堂,主动学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也是重要途径。”在论坛发言时,农民代表提出,要结合农民特点,创新“农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农闲季节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农忙季节以生产实践教学为主,按季节循环组织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使教学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农民教育培训不能一哄而上,当前的重点是要突出培训重点群体,培优育强领头雁。重点对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青年和产业扶贫带头人等对象进行培训,坚持因材施教,推动分层分类分模块按周期培训,增强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
           3 助推乡村振兴再上台阶
           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是农民。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根据乡村振兴各类型人才的需要,以农民为中心,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加快形成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如果培训不接地气、不切实际,难免就会陷入“野地烤火一面热”的困境。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富乐村农民赖园园是2019年“全国十佳农民”之一。她就是通过不间断的培训学习,掌握了生产、经营、销售、品牌建设的一系列新指示,从而打造“桔乡里”品牌,带动了当地许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此次论坛还集中宣传推介了一批农民教育培训优秀学员、优秀基层农广校校长和优秀教育培训典型案例,旨在通过树典型、立品牌,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新风采、新面貌,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主动支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浓厚氛围。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众智、汇众力。”在讨论中大家表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动多部门共商、共管、共建,在制度探索、财政投入等方面形成合力,让农民教育培训的领域更拓展、内涵更丰富、机制更灵活,共同做好这篇大文章,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引擎”。(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朱艳艳)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 

    下一篇:创新驱动持续发力 产业发展稳中有新
    上一篇:洛阳钛产业绿色发展获院士点赞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