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一棵楸树何以“长”出国家科技进步奖?

    首页 > 洛阳 > 正文

    日期:2024-07-23 16:54:07    来源:洛阳日报    
           牡丹,“花中之王”,洛阳与牡丹的花城叙事自不必说。相比之下,素有“百木之王”美誉的“楸”,似乎并不为人所熟知。
           其实,洛阳亦是楸树的故乡。它春天一树繁花,夏日绿荫如盖,其材更是上等,是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重要树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如何让兼具生态、经济、园林价值的多用之楸“长”成绿色产业,一直是农林科研工作者的梦想。
           前不久,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市农林科学院参与完成的“楸树和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体系创新与应用”项目登上获奖榜单,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良种有“芯”,春山可望。可以预见,楸树育种的创新突破和林木良种的广泛应用,将为城市塑造更加多彩的生态空间,为乡村营建更多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百木之王 “材”貌双全乡情浓
           “楸,美木也,茎干乔耸凌云,高华可爱。”漫步洛龙区长兴街,楸树分列两侧,挺拔隽秀、冠如华盖,宛若一个个标致的美男子。楸树最美在春季,繁花满枝、灿若云霞,一团团、一簇簇,唯美而壮观。
           “楸树享有‘百木之王’的美誉,在乎颜值,更在其材性。”市农林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鲲说。与杨、柳、榆、槐、椿相比,楸树通直少节,材质坚韧,花纹细腻,易雕刻、不翘曲、耐腐朽,是乐器、家居、造船用材的上好之选。正因如此,古人常以它喻人,比作“栋梁之材”。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楸树也维系着浓浓乡愁。作为紫葳科梓属植物,“梓,楸也”,这也便是“桑梓之情”的由来。
           而今,楸树之所以少见,是因为其生长速度缓慢。传统楸树四五十年方能成材,往往是“爷爷种、孙子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使得楸树资源急剧减少,也让良种繁育显得更加急迫。
           “作为楸树的起源分布中心,全国21个楸树类型中,洛阳有13个。我们有责任扛起科技兴林的大旗。”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黄江涛说。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楸树研究列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从那时起,市农林科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所需,开启了40年不间断的科研攻关。
           矢志坚守 “十年一剑”育良材
           生长更快一些、花期更长一些、花色更多一些,这是楸树育种人最朴素的追求。“说起来三言两语,干起来一辈子太短。”赵鲲感慨,“哪一个新品种的育成,不是十年磨一剑呢?”
           步入市农林科学院楸树资源圃,这片特意在门上加了一把大号铁锁的林子,汇聚了国内楸树核心种质资源,被楸树育种团队视为心头肉。
           “种质资源是杂交育种的基础。只有种质资源足够多,科研工作者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挑选‘漂亮妈妈’和‘优秀爸爸’,通过不同组合,选育出更加出色的后代。”赵鲲说。多年来,科研团队走遍大江南北,汇聚了国内最全的楸树优良特异种质资源。
           资源收集,只是走过育种科研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漫长的求索还在后面。以标志性速生良种“洛楸1号”为例,这个2014年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的新品种,杂交试验始于2002年。
           当年,根据育种方向选定杂交组合,进入花期后开展杂交授粉,待到秋天采收种子。来年,种子下地,出苗后遴选掐尖,标定最优秀的“超级苗”。此后,再历经3年扩繁筛选、3年异地无性系分生态区试验及材性评价等一系列程序,一个新品种才能脱颖而出。
           “一晃十二年。”赵鲲扳着指头梳理的这条科研线,看似云淡风轻,背后却是寒来暑往的坚守。
           如今,市农林科学院牵头选育的“洛楸”系列速生良种将楸树轮伐期由过去的四五十年缩短至20年,新品种百日花则将花期从20天延长至100天,楸树育种及资源高效培育新体系加快构建,有力推动楸树从野生资源稀少到人工林资源存量快速提升的转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来,市农林科学院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聚焦发展所需、民生所盼,鼓励科研工作者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累计选育国家和省审定楸树良种13个,成为全国楸树育种研究的“排头兵”。
           创新不止 论文写在大地上
           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始终怀揣“禾下乘凉梦”,如今,市农林科学院把科研目光投向了前景更广阔也注定充满挑战的远缘杂交技术。
           “从理论上讲,远缘杂交更容易通过基因重组创造优良品系,但也绕不开远缘杂交后代不育性的‘卡脖子’问题。”赵鲲坦言。前些年,科研团队依照传统杂交授粉办法,开展了大量紫葳科楸树属远缘杂交试验,但始终没有出现可发芽的杂交种子。
           “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成功来得让人猝不及防。”赵鲲回忆道。在一个原本不适宜杂交授粉的湿热天气里,他们进行试验,却意外获得了楸树与梓树远缘杂种。
           此后,经过多年探索,科研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花粉类型、杂交时间和温度是克服紫葳科楸树属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关键因素”理论,并成功申报“一种突破楸梓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
           “远缘杂交技术从‘0’到‘1’的重大突破,为培育优质多抗、彩色芳香型楸树新品种提供了新的育种路径。”市农林科学院院长赵保献说。
           在育种技术突破的基础上,该院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推动楸树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储林、园林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领域,有效促进了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
           雨后初霁,洛宁县长水镇连山村空气格外清新。山野间、田埂上遍植楸树,郁郁葱葱。“按行情,胸径50厘米左右的楸树,价值过万。就算30厘米的也能卖到三四千元。”村民刘保兴坦言,“手头紧了卖几棵,就能解燃眉之急。”
           在乡村,一片林子就是一座“绿色银行”。在城市,云朵楸、朝霞楸、彩云楸、百日花等观赏品种逐步推广,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洛字号”楸树良种已累计推广超5000万株,并将逐步形成良种繁育、园林绿化、工程造林、木材加工全产业链。
           “唯有把科研成果写在河洛大地上,创新的价值才能更加彰显。”黄江涛表示,市农林科学院将认真贯彻市委部署要求,聚焦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更多“洛字号”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化为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李丹

    下一篇:讲好科普故事 守护群众健康
    上一篇:返乡逐梦田野的“95后”电商新农人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