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展演式展览”?这位大咖作出阐释,即善用数字技术、创新展陈方式、重视交互体验,精心营造历史发生的空间氛围,让观众从单向看展变为双向参与、深度体验。“其沉浸式、互动性的特质,与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资源禀赋天然契合”,“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可以围绕魏碑书法艺术设计互动场景,让观众亲身体验文字书写或拓印”,恳切建言,满含期待。
事实上,在今日洛阳,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整座城市的新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与业态,已然成为普遍共识与追求,本质上与“展演式展览”内涵相通。探寻其价值意义,宏观上讲,正如市委书记江凌近日在《学习时报》上刊文所言,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活力;具体地说,这是我们盘活博物馆空间、IP等资源,打好古都文化牌,提升古都辨识度及游客认同感的应有探索。
近年,国内不乏博物馆跨界创新、试水展演。比如厦门市博物馆,近期推出了全国首个博物馆喜剧剧本游《厦博有戏·闽南往事》,60分钟剧情嵌入博饼、木偶戏等50处非遗互动,让观众变身为百年前闽南村落居民,与专业演员在茶馆、婚房等场景中互动飙戏,深度解密闽南文化。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古墓博物馆打造“古墓探秘·千年幽语”沉浸式奇幻游,通过10座真实历史墓室的剧情化演绎,赋予游客跨越时空的沉浸感;洛阳博物馆推出“洛博之夜——一夜探古今”夜间文化体验活动,于6个展厅内设置沉浸式小剧场,以场景式复原演绎将文物活化,让历史重现……许多契合“展演式展览”的实践,同样有看点。
新文旅风起云涌,博物馆理应从“文物容器”转向“文化剧场”,以“展演式展览”成为“时空折叠场”。深入挖掘文化遗址、历史人物的背后故事,更加注重数字沉浸、戏剧互动、多感官融合,博物馆一定能更好地带给游客“参与历史发生”的沉浸感和共鸣感。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