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城区围绕留住老洛阳“底片”、建好新洛阳“客厅”,扬长避短、彰显优势,腾笼换鸟、拓展空间,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段时间,每到周末华灯初上之时,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北广场总是人山人海。美轮美奂的灯光投影秀、“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风貌,给广大游客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欣赏之余,再逛一逛十字街,品一品特色小吃,游一游洛邑古城,体验一番非遗项目,也被大家津津乐道。这些“夜经济”地标,不仅拉动了内需、促进了消费,也带来旅游城市品位的提升。
文化维系着老城的根与魂,也是老城区发展的核心优势。这些年,老城区围绕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着力做好“以文化城”大文章,统筹兼顾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修缮与利用,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奋力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
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产业公园自不必说,与之毗邻的天心文化产业园,是当地另一个文旅休闲的好去处。步入园区,绿树掩映下,一栋栋红色砖墙的建筑别具一格。在善和坊文化街,推开澄明之境阅读馆的大门,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孩子们抱着喜爱的图书在书架旁席地而坐,年轻人品着咖啡、凝神静思,颇有情调。就在街道另一侧,健身馆、游泳馆、蹦床馆内,一群人生龙活虎,挥汗如雨。
一动一静之间,演绎出文化产业的活力与魅力。可谁承想,这座文化产业园,前身是国机重工(洛阳)建筑机械有限公司废弃的老旧厂房。这里曾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压路机,如今通过“腾笼换鸟”,重新改造利用,变成了集餐饮、娱乐、文化、艺术、体育、创意等业态于一体的集群化文化产业园。
原本,老厂房被当地视为发展的“包袱”。如今,理念变了,视野宽了,老厂区改造为文化园,实现了与周边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及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相互借力、错位发展。
无独有偶。在原洛阳起重机厂应运而生的古都科创园,同样依托老厂区“腾笼换鸟”,汇聚了一大批创业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园区负责人表示,“腾笼换鸟”为科技创新项目腾出发展空间,还让闲置资源重新焕发生机。
此外,作为城市区,老城区的农业发展也让人眼前一亮。这两年,当地瞄准“特”“绿”“智”,打造了中科院丘陵地貌洛阳智慧农耕示范园、瀍河沟域经济带、牡丹产业园、牡丹小镇等项目,特色农业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思路一转天地宽。”老城区委书记牛刚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市重点工作推进会精神,坚持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中“腾笼换鸟”,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