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我市将统筹各方力量,完善服务措施,努力实现政务服务下沉、公共服务均衡、事务服务便捷、数字服务高效、走访服务常态,以高质量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着力提升我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政务服务一体化
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在基层干部中,流传着一句话:“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说的就是基层党员干部任务多、事情杂、人力有限,在开展为民服务时,往往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以往,这种情况在全市各地都不少见。
今年,我市按照“费随事转、人随责走”的原则,加大力度推进人财物和责权利对称下沉到乡村和街道社区,累计向乡镇(街道)下放编制822个。通过推进乡村两级“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市132个乡镇(街道)、2369个村(社区)开设网上政务服务站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我市基层政务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100%,基层服务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逐步建立健全以群众评价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机制,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公共服务均等化
力争让百姓“小病不出村”
“大专家在市区,通过网络就能给我看病。”近日,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村民闫五京来到村卫生室,患有中度高血压的他,大约每隔半个月就会来进行网络问诊。村医王建政用鼠标轻击桌面图标,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接的远程诊疗系统随即启动,当天坐诊的医生全部显示在电脑页面上。
不仅仅是闫五京。作为今年的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我市深入开展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工作已经完成。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村民身边。
按照《意见》,我市将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提升农村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力争到2022年,全市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每个乡镇建成1所至2所公办幼儿园、1所养老机构,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惠民服务便捷化
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
如何让惠民服务便捷化,并形成良性循环?今年以来,在涧西区周山路街道,“涧贤银行”这一党建创新项目名气渐旺。
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马晓康介绍,街道积极推动党群协商议事会与“涧贤银行”资源整合,引导家政、养老、教育等“涧贤银行”注册商家参与到党群协商议事工作中来,用积分激励和服务反馈的形式,让商家为居民提供无偿、低偿服务,以善行引领善行,逐渐形成“奉献—回报—再奉献”的良性循环。
《意见》提出,我市将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把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水电气暖等公益事业和生活服务引入村(社区)。大力运用网络平台探索基层治理和服务新模式,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城乡“智慧社区”。此外,我市还将持续强化“三社联动”,积极培育引进社会组织和民办社工机构,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制度。
力争到2020年,我市每个城市社区培育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每个农村社区培育不少于3个社区社会组织,早日建成“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服务保障规范化
让“邻里中心”成为“服务中心”
“从点名让居民参与活动,到大家主动参加活动,小区凝聚力有了大提升。”日前,洛龙区开元路街道勤政苑小区党支部书记王萍说,该小区“邻里中心”建成后,智能手机培训课、书法课、舞蹈课等课程丰富多彩,居民的凝聚力大大增强,社区面貌也有了变化。
《意见》明确,我市将鼓励乡镇(街道)建设融公共服务、文化休闲、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乡村驿站和城市小区“邻里中心”,结合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加大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力度。以学历教育提升、鼓励报考社工师、加强业务培训等方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村(社区)干部队伍。
力争到2020年,我市每个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不低于每年3万元,社区和有实际需要的村再增加不低于3万元的购买服务专项经费,进一步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能力和队伍素质。
《意见》还提出,我市将大力推进党员走访服务常态化,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服务一个农村(社区)党组织,深入联系点蹲点指导、参加组织生活、讲党课;持续开展“九个一”大走访活动,深化驻村帮扶。结合主题教育,我市将通过推进“旧账清零”“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办一批惠民事,让群众更满意”等行动,真正把为民服务解难题落到实处,让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的鲜明主题。(洛阳日报记者 李梦龙 通讯员 杨孟岩 张伊霖)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