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径仅6毫米的袖珍款轴承,有着怎样的“轴”劲?一块红薯的“上海滩之旅”,如何牵出一个“土疙瘩”变身“金疙瘩”的农业蝶变故事?推动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面对社会治理这门“纵横术”,基层又将展现怎样的“绣花功夫”?牢记殷殷嘱托,贯彻全会精神,本报今起推出《攀高向新 洛城脉动·微镜头》专栏,聚焦来自一线的创新实践、鲜活经验、奋斗精神,派记者进工厂、进乡村、进社区,用一个个细节、一幅幅画面,勾勒出河洛大地奋发进取、攀高向新的进阶之路,敬请关注。
红色小星星代表居民心愿,蓝色拄拐杖老人代表独居老人,绿色线路连接便民服务点……在涧西区武汉路街道武汉路社区,有五张特殊的“地图”,上面不同颜色的标识背后,都是居民的“急难愁盼”。
“这颗红色的星星,就是最近我们为新就业群体打造的‘暖心驿站’,现在任务完成,星星也要光荣‘下岗’了。”昨日,该社区党委书记张静一边擦着这颗星星,一边向记者讲起背后的故事。
今年开春,武汉路社区在社区网格图基础上绘制了五张“民情地图”,分别以“民生”“心愿”“服老”“关爱”“便民”命名,地图上标注了党员、居民区、公共设施、党建服务阵地等基础信息,更特别标注了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特殊群体分布情况。这些色彩斑斓的地图不仅是社区工作的“导航仪”,更是社区工作者的“心头账”。
“能不能为我们外卖小哥提供一个休息充电的场所?”两个月前,辖区居民李子文在社区“微心愿”征集板上写下了这句话。第二天,这句话就变成了一颗红色的小星星,出现在社区的“心愿图”上。
看着地图上这颗红色的星星,张静陷入了思考。社区这几年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打造了活动室,但忽视了新就业群体。于是,他们多方“链接”资源,最终联合涧西区总工会将原有闲置的图书室打造成一间“暖心驿站”。
“没想到随手写的心愿真能实现!”昨日,正在“暖心驿站”歇脚的居民李子文说起这件事也是兴奋不已。
如今,社区门口的“暖心驿站”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休息站,更是一座传递温暖的连心桥。
武汉路社区的这张“心愿图”已经记录了96个居民心愿,其中50个变成了现实。从增设晾衣架到修补坑洼路面,从修建邻里小站到打造共享花园,每一颗被“擦掉”的星星,都是社区对居民承诺的兑现。
“我们的地图可是‘活’的!”张静翻开厚厚的地图更新记录本:3月,新增电动车充电桩;5月,调整垃圾分类点;6月,讨论暑期托管班内容……
最近,“民情地图”上又多了一种新标识——紫色的“创业星”,记录着居民的创业需求: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刘想开网店,社区就帮她联系了免费培训;下岗的琴姐擅长做面点,社区通过“社邻益购”平台开展团购活动。
“‘民情地图’只是工具,重要的是把居民装在心里。”张静说,每一处标注,都是对居民需求的回应;每一次更新,都是服务温度的提升。
帮李叔叔代缴水电费、陪杨阿姨拉家常、李婶周三透析需陪诊……如今,行走在武汉路社区,总能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揣着缩小版“民情地图”走街串巷,上面记录着社区工作者的一腔热情。
五张地图,万千民生。“民情地图”密密麻麻的标注仿佛跳动的音符,正奏响基层治理的暖心乐章。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