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洛阳,是因为这里的土地藏着非遗文化的密码。”赵俊旗放下针线,桌上刚完成的刺绣作品上,用河洛打籽绣技法绣的莲花纹格外醒目。这是他从博物馆文物中获取的灵感。
2018年,还在洛阳理工学院材料专业读大三的赵俊旗,将奶奶传授的刺绣手艺搬上短视频平台,一条介绍“复原唐代宝相花纹”的主题视频意外走红,甚至获得新华网关注。“那时我就知道,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只要通过合适的形式表达,年轻人也会爱上它。”赵俊旗说。
毕业后,赵俊旗在洛邑古城经营着一家汉服店,在此期间,他发现,顾客对服饰上的刺绣细节兴趣浓厚。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河洛文化里的纹样比任何设计都动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赵俊旗对打籽绣技艺十分喜爱,后来成为河洛打籽绣传承人,他想让更多人领略河洛文化魅力。
2023年,他正式创办河洛工坊,开设“每周刺绣体验课”,同时带领绣娘们走进各大社区教授老人绣制团扇,让非遗成为连接邻里的纽带。
作为洛阳理工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校外指导教师,赵俊旗还在校园里播撒非遗的种子:在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开设“河洛工坊非遗课程”,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佳绩;带领学生进行暑期实践,给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传播河洛文化,展示非遗技艺;通过洛阳市青年夜校开设“河洛非遗刺绣体验课”,希望更多年轻人因此热爱历史文化,热爱非遗……
创业路上从不是坦途。创业初期,手工刺绣产量低,传统的自产自销小作坊常面临资金压力;教徒弟学刺绣,总有很多人难以坚持。赵俊旗从未动摇:“身边人总给我力量——绣娘们一直在工坊默默坚持,领导老师们也加油打气,家人特别理解支持。”这份热爱,让他坚持将河洛文化融入日常——用洛河图纹做耳饰,把洛阳各大景区的风景绣在团扇上,连年轻人爱背的帆布包,都缀上小巧的刺绣牡丹。
如今的河洛工坊,已融合河洛打籽绣、绒花、烫花等多项非遗,研发百余款文创产品,培养出一批成熟绣娘,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定制的刺绣伴手礼走向全国,产品还在第3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韩国釜山博览会上受到青睐。“我们定位年轻化、生活化、国际化,目前正逐步拓展国外市场。”赵俊旗说。
阳光穿过工坊的窗,照在赵俊旗绣的刺绣画上——洛神的衣袂层层叠叠,裙摆处点缀着充满现代感的几何纹。“你看,传统与现代从不是对立面。”他表示,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让河洛非遗在新时代里,绣出更绵长的中国好故事。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