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温馨的场景,得益于青岛路一社区实施“社工+志愿服务”融合项目的尝试。
青岛路一社区党委书记王奕介绍,过去社区大部分志愿服务缺乏专业社工参与,常出现服务不精准、居民不欢迎现象。如今,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基本都能做到居民的心坎上。
走进青岛路一社区,居民王丽(化名)激动地说:“社工隔天来陪我聊天,给我做心理辅导,现在每天心里都敞亮得很。”
王丽今年75岁了,是一位空巢老人,之前天天自己待在家中,患上了心理疾病。街坊四邻想了很多办法让她走出家门,但收效甚微。她说:“家里就我一个人,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不想跟人说话,也不想出门。”
今年4月,王丽迎来了社区为她安排的社工,负责安抚并帮助她解决心理问题。在社工的帮助下,王丽有了转变。
青岛路一社区欣和社工站的王玉静,是一名有着6年从业经验的专业社工。作为王丽的一对一专业辅导社工,她先走访了解王丽的个人情况,而后根据了解所得提供专业化志愿服务,得到老人认可和赞扬。平时,她还通过“社工+志愿服务”的形式,带动社区空巢老人做手工等公益活动,丰富老人生活。
“专业社工能够在项目设计阶段嵌入专业方法,志愿者在执行过程中提供情感支持,形成‘专业服务有深度、志愿参与有温度’的协同格局,真正实现‘服务对象在哪里,联动机制就覆盖到哪里’。” 王玉静说。
不仅如此,根据辖区居民情况,青岛路一社区联合欣和社工站针对“一老一小”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丰富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生活,帮助孩子在学业上获得成长;此外还引入郑州银行社区志愿服务站项目、好时家政志愿服务项目,以项目为引领,为辖区居民提供更精准服务。
作为“社工+志愿服务”的有益尝试,自2023年以来,长安路街道联合欣和社工站聚焦老人、妇女、残疾人、青少年等不同群体特征,为下辖社区设计差异化服务项目:为老年群体提供助浴助洁、文化娱乐服务,对女性群体开展法律援助、技能培训,对青少年进行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
“志愿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再是慰问老人这样简单的事。”长安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的融合,有助于打破行政、市场、社会之间的壁垒,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治理网络,让社区治理既有精度又有温度。
洛报融媒记者 贾臻 通讯员 牛洁 文/图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家琛